English

陈征东与“希望之星”

1999-05-2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湖南日报记者 陈勇 张德会 我有话说

不久前的一个夜晚,在长沙湖南大剧院举行的电影《一个也不能少》首映式上,坐在观众席上的一位青年男子,一边看一边流泪。他自言自语道:“太像我的孩子们啦!”他就是来自湘南的山村教师、共产党员陈征东。他满腔心血创办的隆回县特困孤残希望之星学校,已走过4年艰难的历程。

这所特殊的学校条件艰苦极了,4间简陋的教室,课桌椅破烂不堪,学生们借住在农家土房内,潮湿的地面铺上一层稻草就是床。这100多名孩子,有的父母双亡,有的从小被父母遗弃,有的聋哑弱智,有的因家中贫困曾失学多年。他们中最大的有20岁,最小的进校时不到3岁。

陈征东为什么要创办这所学校呢?他是岩口乡人,少时家庭贫困,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,是党和政府的关怀,减免了他的学费,才得以读完高中。他考上了武冈师范学校,并取得邵阳师专的大专文凭,毕业后担任过小学的校长、主管过全乡的成人教育工作。他发现,农村里有不少孤残弱智儿童无缘进校门,成为新的文盲,新的特困户。他觉得作为一个共产党员,又是当代知识青年,应该做些好事。1995年9月,他和爱人毅然拿出全部积蓄,办起了这所特殊的学校,取名“希望之星”。

不交钱有书读,天下哪有这等好事?起初,有的不相信,有的说他蠢,还有的讥讽他“沽名钓誉”,办不长久。他非常苦恼。这时,隆回县委、县政府、县团委、县教委、乡党委等方面的领导来到学校,送来了关心和支持。他相信自己的事业就像星星之火,一定会越烧越旺。

他把孩子们按年龄和文化基础分成两个初中班、一个小学班和一个特教班。除了自己和妻子任教外,还聘请了4位老师,每人每月发给210元工资。这些孩子不容易教,有些孤儿流浪惯了,纪律性不强,稍不顺心就离校出走。有一次,他为了寻找王福庭同学,爬山涉水200多公里,两天两夜没吃饭,在过一座山涧时,又冷又饿的他不小心跌进山沟,晕了过去。幸遇路人发现,将他背上岸,捡回一条命。1996年上学期,学校周围有后进青年半夜三更跑到女生宿舍外面装鬼叫。陈老师几乎夜夜守护在宿舍外,有时太累,竟靠着墙角睡着了。

最大的困难是缺钱。他带着孩子们开荒种菜,上山砍柴,要求老师节约每一寸粉笔每一块煤。1997年9月16日,为了学校的生存,他卖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住房。“卖房协议”写着:“因办特困学校,陈征东大哥急需钱开支,不得已将父母分给他的财产老屋及家具卖给四弟陈湘南……”这年冬天,学校发生大流感,20多名学生病倒了。陈征东心如刀绞,一时筹不到医药费,他一咬牙,跨进县医院,卖了300毫升血,怀揣着珍贵的几百元钱,赶回学校,把孩子们送进乡卫生院治疗。

陈老师设在学校的新家,不足12平方米,值钱的只有一张双人床,一只冰箱和一个碗柜。他在县城读初中的儿子回家后没有地方睡,只好与学生搭铺。陈征东的所有都投入了学校,已欠信用社等方面的债务3万多元。他有肾炎、低血压、营养不良。去年3月的一天,他正在讲课,突然晕倒在讲台上,学生们取下门板,把他抬到了卫生院。

陈征东感动了许多人。马头山村党支书李建新,村民李润生、唐长元等经常给学校送菜送煤、无偿提供房屋用具,帮助学校度难关。学生们十分爱戴他们的老师。陈艳平同学说:“陈老师比爹娘还亲,希望之星学校比家里还好。”父亲病瞎了眼,自己离家拾了3年破烂的黄源贵同学说:“没有‘希望之星’,我就没有书读。”今年4月12日,一封信摆在陈老师案头,那是初中班谢华玉、余艳诚等孩子们写的。信中写道:“敬爱的陈老师,您为我们付出得太多……我们已没有别的办法,只好南下打工。等我们挣了钱,再寄回学校供弟弟妹妹读书……”原来,20多个平均年龄只有14岁的孩子们怕把老师累垮,决定偷偷集体南下打工。陈征东看到信后,泪如泉涌,赶紧去追赶。凌晨2点钟,在邵阳火车站月台上,陈征东用嘶哑的嗓音喊道:“谢华玉,你在哪?”“余艳诚,快回来!”没有人回答,只有两根铁轨无情地伸向远方。他痛苦的心不停地问:“谁能救救这些不幸的孩子?”

光凭陈征东个人的力量要维持、要办好这所“希望之星”是何等艰难!4月17日,湖南经济电视台“爱心30分”节目让陈征东亮相;4月24日,湖南省电影公司将《一个也不能少》电影首映式门票收入捐赠给了“希望之星”学校。人们相信,陈征东的“希望之星”一定会有希望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